向登山者學習企業管理
在大多數人的眼里,登山是屬于少數兵者十渡 拓展訓練團隊戶外愛好者的專利,管理卻是多數人學習且掌握的一種技能或藝術,登山的成功是對體能的一種極限挑戰,而管理則是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所做出的一系列反應。然而,當你真正融入到登山中,你會發現,登山不僅具有激勵的作用,更具有給人以啟示的力量。登山可以讓人領悟到管理的真諦,商場中的不確定因素就如同登山過程中不斷加大的風險。要生存,就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學會什么時候該主動放棄,什么時候該執著堅持;要從可以實現的目標開始,循序漸進,逐步開闊視野;和誰一起登山,比登哪座山還重要。難怪,美國沃頓商學院的MBA和EMBA都有登山體驗活動這樣的課程。
第一:有所為,有所不為
管理實踐中,有些東西我們可以模仿、借鑒。但是,用何種態度面對你在商業上的失敗,恐怕是既不能模仿,也難以完全借鑒的,這一切都需要一個人親自去歷練、去體驗。正如《紐約時報》出版人兼集團主席小阿瑟-蘇茨伯格所說:“商業中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上演的戲劇,在我們此次攀登最具挑戰性的高峰中僅用幾天或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就完成了”。登山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突發事件,有時甚至會危及到自己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放棄登頂的目標,而不能一味的堅持,否則只會帶來災難。登山過程中要懂得放棄,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二:循序漸進、從最近的目標開始
由于多種原因的限制,每個人做事情的起步基礎是不同的。重要的是,在做每件事時你是否設置了一個具體的、可以衡量的目標。在登山過程中,當你把自己的目標提升1000米的時候,就意味著不確定的因素在增多,風險在加大。商界中亦是如此,在不斷追求卓越目標的同時,要學會控制風險,掌握挑戰與風險之間的平衡,既要堅定不疑地追求更高的目標,也要積極地面對各種突發的變化。登山帶給我的“高峰思想”使我在看待問題時能夠總攬全局,這種全局是一種審視問題的系統觀。

第三:和誰一起登山,比登哪座山更重要
《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也是一位攀巖愛好者。正如他所說:“我們不僅應該全力以赴登上山頂,而且應該彼此承諾將對方安全送上山頂、送下山去。如果你能將‘先是誰,然后是什么’的原則結合起來,那么成功的概率將大大提高,同時攀巖本身也將包含更深遠的意義。”登山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我們需要一位能夠提供最大成功機遇的人來做自己的伙伴,因為我們彼此有著共同的愿景、堅忍不拔的毅力、知難而上的勇氣、永不熄滅的激情,這才是事業成功的保障。
像黃怒波這樣喜歡兵者十渡 拓展活動的登山企業家,在企業界有一長串,王石,張朝陽,胡葆森,王秋楊,孫虹,饒劍峰,黃永志……
他們喜歡攀登高山,也在帶著企業向高峰邁進。登山與管理,是這些企業家生活中的兩條線,乍看好像毫不相干,其中的道理卻在不斷重合。
企業家眼中的管理與登山“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進程就好比登山,中國企業的起點很低,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采用‘大躍進’的形式,而必須不斷地修煉內功,持之以恒,最終必將能夠攀上峰頂。”
—徐少春,金蝶集團董事長
“萬科把自己放在高峰,這樣才能有做大事的胸懷。同時也要把自己放在低谷,這樣才能吸引別人的長處。”
—王石,萬科董事長
“IPO的成功實際上是中國的商業銀行改革的一個過程,它不是目的,我們只是登上了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第一座山的山頂,這也是第二座山的山腳,我們未來所面對的,要建立國際一流的商業銀行。”
—姜建清,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基地董事長
“山永遠在那里,這一次我沒有登上去,可以下一次再去登。經歷了生死,我會發現,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做什么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
—黃怒波,北京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
“創業就像登山,你可以遇到各式各樣的同伴,可以停下來欣賞風景,但是還有無限的高峰等待著你。”
—邵亦波,曾創建易趣,現為投資人
“我很早就學會了以團隊形式工作,這就是生存的方法。在山上,最糟糕的就是身處一個軟弱的團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