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十渡的“渡”之探討
十渡一詞已經是很古老的地名了。關于十渡的得名,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遠古的拒馬河水流量很大,按照當時的技術條件,河上不能架橋,每拐一個大彎進一個村莊就有一個渡口,在一渡至十渡20公里內共有10個彎,也就有10個渡口,十渡也就由此而得名。從目前實際情況看,從一渡到十渡,確實是一橋一渡,一渡一村的格局,所以這種說法似乎是切合實際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十渡的得名與佛教有關,十渡是佛教中十方世界,普渡眾生的簡稱。所謂十方世界,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細心的游客會發現,十渡旅游風景區內的一至五渡沒有叫渡,而是分別為片上村、千河口村、穆家口村、四道嶺村和西關上村等。而從六渡開始才叫渡,其原因為佛教的信徒要做到五戒(亦稱五關)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只有過了這五關才能得以度化。所以五渡叫西關上,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六到彼岸,是佛教提出的從生死彼岸到達涅磐彼岸的六種途徑。這六種途徑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把有緣,應該得度的眾生,統統度化了,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自利利他。十渡是功圓果滿的象征。這一種說法雖然名優其它考究一句,但是它可以鮮明地講出一個道理:人要走正道,才會達到圓滿的境界。同時了解到,十渡的老百姓,自古就是樸實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