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智慧結晶:教您如何練就口才突破自我
引用《名單大全》一書的說法,世界上人們首先恐懼的是公開講話,而不是病菌、身高、深水甚至死亡。
到底是什么使我們如此之恐懼?一間裝滿了安靜地坐在椅子上的人們的屋子能夠對講話的人造成什么危害呢?了解為什么面對聽眾會激發(fā)起內心深處的恐懼是控制恐懼的第一步。 當眾講話的恐慌來源 聚光燈底下的形單影只
作為講話者,你恰恰就是那個獨立于人群之外的人。處于團隊之中比領導團隊更令人舒適;就這種意義上而言,沒有人會對你負責,一旦你絞盡腦汁、榨干了所有的創(chuàng)意和靈感,自然會有其他人接過你的話頭來。講臺使得你孤立;它把你從同僚中一把拽出,并在你額頭上標下與其他人不一樣的烙印——你就是那個有事必須開口向大家宣召的人。有些人分外享受眾人目光齊集在身上的感覺,但還有一些人會突然覺得燈光刺眼到令人畏縮的地步,對于后者的這種感受我們不難理解。訣竅就在于接受這種孤立;它只是暫時的,而且也許能夠稱之為一種榮譽。是的,努力把它當成榮耀吧,因為你如何看待該事件將會對你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不將頭頂的聚光燈視之為心理障礙也將對你有所助益。許多新手會在腦海里把這一孤立狀態(tài)過分夸大,直至造成重大影響時局面已經無法控制了。少考慮自己的情緒,多關注你的聽眾。只要你不再把自己看成孤立的個體,而是當成置身于團體之中,并且這個團體渴望聽到你的講演內容,部分恐懼情緒便會悄悄隱退。

除了一問一答部分外,演講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單向的。你無法像平時交談一樣從對方處獲得反饋。你甚至不確定人們是不是確實聽到了發(fā)言并了解你的思想。你能看到臺下聽眾的眼睛(雖然并不十分清楚),但是你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想些什么。一個人起身離開房間,你感覺上像是受到了拒絕,其實他不過是走出去打個電話而已。一個講過多次、每次都能引起哄堂大笑的笑話此時如同石沉大海,激不起聽眾的一絲笑意。
由于無法從聽眾處迅速獲得反饋,同時也因為不了解自身所處的位置,這些都令你覺得悵然若失。事實上并非僅僅只有講演者如此,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有所反應。為了證實這一點,有人曾經在一家酒吧里和人打賭,只要他向英國飛鏢冠軍挑戰(zhàn),不用超過四次他就有把握讓這位行家里手認輸。冠軍擲出飛鏢后,挑戰(zhàn)者迅速在他面前舉起了一張白紙,這樣一來冠軍就無法看見自己出鏢的結果如何,而等到下一輪時上一支飛鏢又已被及時清除。果然不出挑戰(zhàn)者所料,第三輪時冠軍的游戲就已經進行不下去了。由于無法目睹每次擲出飛鏢的結果,他輸掉了這一局。
人們確實能夠獲知別人的反應——不過是在講話結束以后。這就好比那位冠軍將飛鏢投擲了出去,卻因不知道飛鏢落下的位置而不知所措一樣,大部分講演者所感到的焦慮也可歸因于此。但是,凡事預則立,不放則廢。你必須預先估計到會場上會有片刻的停頓和靜默,等到事情真正發(fā)生時就不會感到難以接受。此外,不同的聽眾自然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別指望普通大眾和一位專業(yè)的技術愛好者會發(fā)出同樣的呼聲。如果詢問任何一位演員日復一日地出演同一場表演為何不會覺得厭倦,你得到的答案總是如出一轍:“節(jié)目可能是一樣的,可是觀眾每天晚上都不同呀。”不要由于過于焦慮因而誤讀了聽眾的反應。沉默可能意味著深沉的思考和同意的態(tài)度,但此時你卻很可能將其理解為厭倦。
我見到過一場只有一小群聽眾的講演,聽眾們散坐在教室座位上。有個人坐在最后一排,看上去似乎漫不經心;整場演講中他要么在紙上胡寫亂涂,要么就是凝視著空氣發(fā)呆。中場休息的時候,其他人很奇怪講演者怎么能夠忍受如此明顯的粗魯行徑。講演者的態(tài)度倒是相當從容,他回答說自己主要針對的是那些更關注本話題的聽眾們。講演者給大家?guī)砣绱司实陌l(fā)言。這則故事的教訓是:不要揣摩聽眾的反應的內在寓意。否則,你的注意力將會從關注講演的說服力分散開來,轉而擔憂聽眾似乎走神的原因,其實他們也許只不過是關心演講中最艱深的部分而已。
我們往往在負面因素上糾纏不休而較少顧及正面因素。如果100位聽眾里有99個人喜歡一場演說,剩下的一個人卻吝于給予贊美,我們總是傾向于注意最后那個人的負面評價。如果100位聽眾里有1個走神,我們也會不由自主地被他/她牽著鼻子走。但正如上面故事所表明的,你無法探知傾聽者頭腦里的思想。而人們的意見也僅僅只是個人的看法而已,并非事實。你演說的次數越多,你就越能夠學著接受人們的贊美,微笑著擺脫那些負面因素的影響。